“Manus?这名字查遍新华字典都找不到!”一位网友在头条评论区敲下这句话,收获了上千点赞。2025年3月6日,中国团队研发的AI智能体Manus一夜刷屏,但比起它的技术突破,评论区更热闹的竟是关于名字的争论——“为啥国产高科技产品总爱用洋名?”
一边是普通用户喊着“说中文才能火”,一边是公司坚持“国际化需要高级感”。这场关于“名字”的较量,折射出的远不止语言偏好,更是一场文化认同、商业策略与用户心理的暗战。
伟德国际官网1. “文化不自信?我们只是想要点亲切感”
“鸿蒙、麒麟、鲲鹏……这些名字多带劲!一听就是中国科技!”一位网友在Manus的报道下留言。在普通用户眼中,中文名不仅是符号,更是情感纽带。当“Manus”这个拉丁词汇(意为“手”)被赋予AI时,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困惑:“明明能叫‘灵手’‘智行’,为啥非要拽洋文?”
这种情绪背后,是大众对“中国智造”的期待——从芯片到操作系统,国产技术突破的每一次命名,都被视为文化自信的宣言。华为“鸿蒙”的破圈,抖音“TikTok”的争议,早已让公众对“名字”敏感至极。
2. “英文名=装高端?我们不吃这套了”
“以前觉得英文名高大上,现在只觉得套路。”一位95后用户直言。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,他们对“洋名崇拜”的反感愈发强烈。某电商平台上,一款名为“Forest Elf”的国产加湿器销量惨淡,改名“森呼吸”后却月销过万——这揭示了一个真相:年轻一代更愿意为“听得懂的故事”买单。
而当Manus演示视频中,联合创始人用流利英语讲解技术时,部分网友的弹幕却是:“技术牛我服,但对着中国人说英文,味儿不对。”
3. “怕不是又一个‘套壳’产品?”
评论区还藏着更深层的质疑:“名字都抄国外的,技术是不是也抄?”这种联想并非空穴来风。此前某国产AI插件因命名“Monica”被诟病“套壳”,而Manus团队恰好是同一批创业者。网友的警惕背后,是对“伪创新”的深恶痛绝——一个中文名,此刻成了检验诚意的“试金石”。
1. “全球化野心,从名字开始”
“如果今天只做中国市场,我们可以叫‘智手’,但Manus从诞生起就瞄准全球。”一位接近团队的匿名人士透露。在科技公司的战略地图上,一个中性化的英文名,能避免文化隔阂,更易打入欧美市场。正如TikTok出海时并未改名“抖音国际版”,Manus的命名实则是给资本市场的“投名状”——“我们要做世界级产品”。
2. “中文名风险太大,我们输不起”
“你永远不知道哪个词会突然变成敏感词。”某科技公司品牌总监曾私下吐槽。中文命名需考虑谐音、方言、政策导向等多重风险,而英文名则相对“安全”。更何况,AI赛道竞争激烈,一个“踩雷”的名字可能让产品胎死腹中——对于初创公司,这种试错成本过于高昂。
3. “技术圈的话语权,还在英语手里”
“GAIA测试、SOTA性能……这些行业术语全是英文,取名Manus反而更‘原生’。”一位AI工程师评论道。在技术领域,英文仍是通用语言,从论文到代码,从学术会议到开发者社区,一个英文名能更快建立专业认同。当Manus在GAIA评测中击败OpenAI时,外媒报道的标题正是《Manus: A New Hand in AI Arena》——这种国际传播效率,中文名难以企及。
这场争论的本质,是用户情感需求与公司现实考量的错位。普通人渴望通过名字找到归属感,而公司必须在文化认同与商业利益间走钢丝。
但矛盾真的不可调和吗?华为“鸿蒙”(HarmonyOS)给出过完美示范——中文名承载文化意象,英文名兼顾国际传播,二者并行不悖。反观Manus,若能像其宣传视频中展示的“多智能体协作”一样,在命名时也实现“中西合璧”,或许能赢得更多掌声。
从“汉芯造假”到“麒麟芯片”,从“鸿蒙系统”到“Manus爆火”,中国科技产品的命名史,半是骄傲,半是争议。当网友为“为什么不是中文名”吵得不可开交时,他们真正在乎的或许不是词汇本身,而是那个更深层的追问:
我们究竟想要怎样的“中国创新”?——是披着洋外衣的“优等生”,还是扎根本土的“破局者”?
(全文完)